老农望着远方,长长叹了口气。
“俺爹是陕西人,前朝关中大旱,他逃难出来,碰见个当官儿的,那人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俺爹把这话记了一辈子,时常念叨。”
“洪武老爷赶跑了蒙古人,建了大明。”
“后来建文老爷当家,说燕贼造反,那时永乐老爷还是燕王,说要‘清君侧’,除奸臣,救民于水火。”
“再后来,建文老爷一把火烧没了,燕王坐了龙庭,成了永乐老爷。”
“俺出生时,正赶上红巾军闹事。”
“旗帜换了一茬又一茬,年号改了一个又一个。”
“朝廷上的官老爷,那些豪门大户,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
他说到这里,声音渐渐低沉下去,那双看尽了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的眼睛,茫然地望向士子,问出了一个沉重到他枯瘦的肩膀几乎无法承受的问题:
“读书人,你给俺句实在话……这世道,它真的……会好么?”
问题问出的瞬间,周遭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
田野的风声、远处的犬吠,似乎都在这一刻远去。
他那浑浊的眼眸里,竟在刹那间燃起一点微弱的、近乎乞求的光,紧紧锁在士子年轻的脸上,仿佛想从这张代表着知识与未来的面孔上,抠出一个确切的、能让他心安的回答。
士子浑身一震,喉头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
他张了张嘴,那些圣贤书中的道理、那些对盛世未来的勾勒,此刻在老者那浓缩了百年苦难的凝视下,竟显得如此轻飘,如此苍白无力。
他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怔在原地,承受着那目光的重量。
老者前倾着的身子,就在这死寂的沉默中,一点点、一点点地塌了下去。
他眼中那点微弱的光,如同风中残烛,迅速熄灭了,最终只剩下一片深不见底的疲惫与了然。
他不再看了。
仿佛已经得到了唯一的、也是最终的答案。
他用手撑着膝盖,极其缓慢地直起些腰,又像是被无形的重担立刻压弯。
然后,他转过身,迈开了步子,那身影融入田垄的尘土里,一步一步,蹒跚着,走向苍茫的暮色深处,再没有回头。
士子望着那渐渐缩小的、佝偻的背影,第一次感到,沉默竟有千钧之重。
他没能给出答案,而历史,似乎也从未给过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个确切的答案。
风过田野,只余一片无声的悲怆,在暮色中无尽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