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叶娇李策 > 李策清白

李策清白

 热门推荐:
    李璋没有阻止袁承嗣的举告。

    他克制情绪,缓慢地扫视朝臣,再坐回椅子,淡淡道:“讲。”

    有太子准许,崔玉路便也对袁承嗣道:“你讲吧。”

    袁承嗣显然已早早回忆清楚,此时一五一十道:“天安二十年秋,罪臣调任河南道节度使。从那时起,罪臣便通过河南道官员的升降调任,总计受贿三百万两白银。这些银子,有七成都给了裴衍。”

    三百万两白银!七成!

    有官员在心中计算数额,有官员不耻,更有官员愤愤不平。

    卖官鬻爵,吏治腐败,上毁朝廷根基,下害无辜百姓。

    那些买官官员身居高位,却昏庸无能、玩忽职守,以至上令无法下达、政事混乱。而他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把自己买官的银子,数倍赚回。

    “这么多!”崔玉路同样惊叹。

    这比之前清查袁承嗣的银两,多了几倍。

    “那么这些,关太子殿下什么事?”

    却有朝臣诘问。

    袁承嗣瞥了那朝臣一眼,意思是你先别急。

    他道:“诸位朝臣,知道裴衍用什么办法,把这些银子洗干净的吗?房产、地契、字画、典当,当然,听大理寺已经抓到了裴衍的账房先生,他交待得清清楚楚。那你们知道,给太子殿下做账的人,是谁吗?”

    谁?

    给太子做账的人,难道不是东宫詹事主薄吗?林镜刚把他的账册偷出来,还没有来得及查呢。

    李策此时站着。

    他的眉像远山般清幽,此时却微微蹙起,如一张拉开的弓。紧绷中,不仅有锐气,还带着若有若无的黯然和决绝。

    而李璋的眼神突然凝聚,紧盯着袁承嗣,听到他接下来的话。

    “为太子把这些脏钱洗干净的人,名叫王嵁,是罪臣举荐给裴衍,裴衍又送给太子的。他是个细心人,每金额,都会偷偷另记一份,藏在大兴善寺以‘天地’为名的祈福灵位后。”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王厘冷声道,“不会是信口胡的吧?”

    “绝不是胡,”袁承嗣道,“去搜出来,也便知道了。”

    不管王嵁这人能不能抓到,那些账目与林镜偷出的账册和裴衍家中账册核对,银钱的流动便清清楚楚,太子贪腐一事,便昭然若揭。

    大理寺卿崔玉路心地一眼李璋。

    李璋没有下令,而六皇子李璨,却神色复杂后退一步,像是要离开。

    崔玉路顿时心中一急,道:“去搜!”

    大理寺差官挤出去,直奔大兴善寺。

    李璨没有动,他的神色错综复杂,有些失望,还有些担忧。他那双时时闪烁微光的眼眸,比以前更加明澈,让人不敢细。

    无论如何,先等证据吧。

    大兴善寺距离此处不远,无需很久,他们就回来了。

    可太子道:“在此空等,浪费时间。不如先审盗墓的事吧。”

    崔玉路短促地吸了一口凉气。

    今日先审太子,再审楚王,大理寺真是蓬荜生辉。

    “卑职不是去盗墓,”燕云根本没有招认的打算,“卑职是回去取楚王殿下留下的东西,却被误认为是盗墓贼。”

    崔玉路问:“取什么东西?”

    燕云声音憨厚,答道:“衣服。是贤妃娘娘给楚王亲手缝制的衣服,可因为殿下当时从皇陵走得急,都落下了。”

    生母亲手缝制的衣服,的确珍贵。楚王惦记着差人去取,也是孝道。

    几位朝臣轻轻点头,又意识到不能同太子作对,微点的头僵住,再慢慢抬回原位。

    “你取的衣服呢?”崔玉路问。

    燕云一脸委屈道:“当时三皇子殿下抓住我,把那些衣服扔了。”

    一直沉默的李策此时抬头,对李璟道:“给三哥写信,让他赔我衣服。”

    李璟苦着脸,一面答应,一面低声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惦记衣服。”

    难道不应该先惦记性命吗?

    虽然哥哥我很想相信你没有盗墓,但是你的钱,的确有点多。坊间传言,你可是把长安城的金头面全部买光,讨叶娇欢心呢。

    李策举重若轻地回答:“好时候。”

    惩治恶人的时候,当然是好时候。

    李璋听他们闲扯,并未动怒,只是冷冷道:“三皇子李琏搜走的可不只有衣服,还有别的。带上来。”

    把燕云抓来的随从此时颇有些战战兢兢。

    他已经知道抓错了人,把楚王的证人给送回来了。太子没有杀他,不是仁慈,是因为众目睽睽不方便杀。

    此时太子唤他拿证据,这随从立刻跑进来,把一个包袱打开。

    “叮叮咣咣”的声音响起,众人的目光也落在包袱上,同时“啧啧”出声。

    包袱里面琳琅满目。

    翡翠摆件、瓷器花瓶、拇指大的东珠,还有些别的东西。

    朝臣震惊,神色扭曲。

    不,他们今日已经震惊太多次,以至于脸有些僵硬,做不出什么表情了。

    难道楚王真的盗墓吗?

    以盗墓发家,这在本朝皇子中,还是独一份。

    其罪可诛。可不知为何,却让人恨不起来,觉得惋惜。

    “请工部或者太常寺官员来。”崔玉路谨慎道。

    几位官员相互谦让,许久,才走出来一个人。

    他单膝跪地,拿起一件件宝物,仔细地。时不时,他会发出奇怪的声音。

    “哦,咦?嗯?”

    “话!”有官职高的人不客气地催促。

    工部官员起身,神情复杂。

    “这个,”他拿起一尊翡翠摆件,道:“不是翡翠,是琉璃做的,而且据下官所知,京都琉璃厂,直到今年,才能烧出这样清透的成色。”

    “所以这不是陪葬品!”有朝臣几乎是欢呼出声,又连忙低头藏在别人身后。

    工部官员又道:“而这个瓷器花瓶,也不是陪葬品制式。至于别的……”他挑挑拣拣,略有疑惑的,也很快道,“不是,不是……”

    “东珠呢?东珠贵重!”有人提醒。

    工部官员拿起那一串东珠,仔细,抬头道:“假的。”

    皇陵当然不可能有假东西。

    “那块玉!那块玉!”有眼尖的道,“快!”

    那是一块白色的方形玉佩。

    “这是一块真玉,”工部官员道,“真玉!”

    对太子来,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即便只从皇陵偷了一块玉,也是偷了。

    但李璋的脸色并不好,他到了那块玉上雕刻着的鹿。

    他的心沉下去,沉到最深的谷底,闷痛得像要炸裂。仿佛那里长刀林立、淌满鲜血。

    “这块玉本官认识,”已经有朝臣出来,替李策解释道,“这是楚王随身佩戴之物,是贤妃娘娘很早以前就送给楚王的。”

    所以,抓到了燕云,燕云盗墓,可他盗出来的,要么是今年才能烧出来的琉璃,要么是假东西。唯一一块真的,是李策的玉佩。

    好一招连环计。

    打草惊蛇、以逸待劳、瞒天过海、暗度陈仓。

    崔玉路却还在问。

    问得越多,燕云解释得也就越清。

    “你为什么带着楚王的玉?”

    “是信物,让三皇子相信卑职。但三皇子不信,不由分把卑职抓住了。”

    “包袱里的这些是干什么的?”

    “路上给殿下买的,准备带回去。”

    “你为什么袁承嗣是知情工匠?”

    “他们抓住我,不停地打,让我供出知情人,正好之前我们的人帮朝廷查出了袁承嗣的下落,那干脆顺便把他抓回来吧,我就把他供出来了。”

    天衣无缝。

    而李策又在催促:“把本王的玉还给我。”

    崔玉路一个头两个大,觉得今日实在漫长。

    李璋已恢复镇定,他的视线在堂内掠过,停在禁军统领白泛兮身上。

    而此时,大理寺差官拿着从大兴善寺搜来的账册,跑进堂内。

    “找到了!”他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