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朱高煦此举的深层目的(2 / 3)

因此,朱高煦继位后就对后宫妃嫔的行为准则做了规定,他的妃嫔们必须学习织造云锦、刺绣等手工技艺,或者学习妇科医术,编着妇幼书籍。

他要让他的后宫妃嫔们整日忙于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天到晚想着争宠,想着把他哄上床。

朱高煦临幸他的后宫妃嫔们,是严格按照规律执行的,不会一直沉迷于某一人。

言归正传。

朱高煦继位后,追封权书莹为淑贵妃,并为其赐谥号“孝端”。

“孝”是美谥,“端”也是美谥。

慈惠爱亲曰孝,善事父母曰孝,从命不违曰孝。

守礼执义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

他此举,是对权书莹生平功绩的认可与褒奖。

算上朱瞻堂,权书莹在有生之年给朱高煦生了两子一女。

她对上孝顺,对下慈爱,每年经她手织出来的云锦在朱高煦后宫位列前三。

换言之,权书莹对老朱家有功!

因此,朱高煦在乾熙二十一年三月,追封权书莹为皇后时,对外的理由是权氏于皇家有功,更是为了替他朱高煦开枝散叶而牺牲——如果权书莹不是为了给朱高煦生孩子,她也不会死。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时群臣之中,虽然也有人反对,可那时皇后李瑶已经崩了,反对也没有什么意义。

更何况,朱高煦此举的深层目的是为朱瞻堂将来继位扫除潜在的威胁。

就这样,权书莹从最初的东宫选侍,被追封为孝端淑贵妃,又在朱高煦的操作下升级成为孝端皇后。

可如此一来,权书莹之前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成了理论上的嫡子。

这样的话,朱高煦第五子黎王朱瞻韦就成了理论上的嫡次子,比朱高煦第六子越王朱瞻城的皇位继承序列更靠前。

朱高煦何等人物,自然不会留这个缝子给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去钻,所以他在追封权书莹为皇后的圣旨里,特地强调此追封之举意在褒奖,属于权氏的薨后殊荣,权氏子女亲属等权益一切如旧,不做更改。

这就像个别功臣被追封为郡王一样,不是说功臣之子就成了王子,就能继承这个郡王爵。

等于说,朱高煦追封权书莹为皇后,仅仅只是针对权氏一人的殊荣,与其他人无关。

黎王朱瞻韦还是庶子,不会因为他的生母被追封为皇后就摇身一变成为嫡子。

美王朱瞻堂在皇家玉牒上是嫡出第三子,是当年朱棣与徐皇后认证的,他虽是权书莹之子,但嫡出的身份谁也改变不了。

朱高煦考虑到当年知情的稳婆与宫女可能会把朱瞻堂的出身真相透露给其他人,故而他追封权氏为皇后的深层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将来有人拿朱瞻堂的出身搞事情。

他只要活着一天,就能令某些居心叵测的人不敢拿朱瞻堂的出身搞事情。

但将来他不在了,万一有人跳出来说朱瞻堂不是李瑶所生,是权氏所生,这会对朱瞻堂不利。

可在此之前,如果权氏被朱高煦追封为皇后,那么即便将来朱高煦不在了,某些人跳出来指责新皇朱瞻堂不是李瑶嫡出,而是权氏所生,届时朱瞻堂的拥护者就可以用权氏也是皇后来反击谣言。

就算是权氏所生又怎样,权氏已经被先皇(朱高煦)封为皇后,朱瞻堂又是先皇钦定的太子,继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任何反对者都是居心不良的逆贼。

哪怕那时候朱瞻堂一母同胞的黎王还活着,但《皇明祖训》只规定了皇位继承规则,却没有规定选择太子的规则,先皇乾熙帝立朱瞻堂为太子,并不违反祖训。

也就是说,两年前朱高煦追封权氏为皇后,等于是给朱瞻堂加了一道继承皇位的保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